居住地

我出生的時候是住在竹園的居屋,是由我父親的兄弟姊妹一起供養。但基本上是我奶奶的住宿,也很少全個家族的人都住在同一個地方。然後我出生之後,我記得大概還是三四歲的小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家五口獲派慈雲山的公屋。其實我也沒有當時的記憶,更不要說模糊的印象。只是一醒來之後,我就一直住在慈雲山。

要說我的公屋是住在三十樓以上,窗口則可以見到一片綠油油的大山。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並不覺得有甚麼特別,就是一般的住所。長大之後才知道,慈雲山是一個貧民區,也只有香港才會在一座大山上面興建四十樓高的大廈。每次繁忙時間落黃大仙都是極為不方便的事情,有時候十分鐘,更多的是三十分鐘,偶然還要接近一個小時。下山真的是極為麻煩的事情。或者慈雲山交通算好啦,除了沒有地鐵之外。


除了交通之外,我對於我居住的地方並沒有甚麼不滿。每逢夏天就會特別多蟲飛過來,冬天凍起上來,落到樓下重暖過三十樓以上的屋企,感覺上就和住在山頂上面完全沒有任何分別。春天潮濕起來,全間屋都濕立立,慶幸自己不是住在更加潮濕的四十樓山頂。只有一間路程三十分鐘的慈雲山中心的商場,以及一條毓華街。樓下雖然有超市,可是買起午餐並不方便,正式購物還是要下山。換言之,你想做隱居隱士,慈雲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住公屋就這樣,有些地方比起慈雲山還要差。就這點而言,慈雲山相對比較好。試問這個世界哪一個地方的高樓大廈,一打開的窗口對住就是自己座山的山頂。香港的建築技術第一並不是虛構,總會有能力將地鐵和公屋完美地分隔開。那是因為在山上面無法興建地鐵站。但總有辦法興建房屋。小時候我還以為在山上面興建高樓大廈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總好過九龍城寨,沒有空氣沒有陽光衛生也相當惡劣,是真正的貧民區。也只有香港才會擁有這種完全和烏邦托相反,並沒有光明只有永遠黑暗猶如迷宮一樣的一座城市。沒有任何建築技術可言,理論上一把大火就猶如鐵屋和木屋一樣,一下子就被摧毀。不斷拆完又建建完又割,並沒有人相信一個九龍城公園上面可以住上五萬人。如果沒有啟德機場那只會起得更加高。所有人都是叫九龍城寨,誰會記得它的原來名字叫九龍寨城。


儘管是這樣,可是慈雲山是我擁有意識到我成長的一個地方。我有很多故事都是由這裏開始,也不是全是開心的事情,亦不是極其重要的地方,就是充滿回憶的地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