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獨立戰

可是歷史就是不可預測,非常可笑以及莫名其妙。

一個不列顛帝國幾乎擁有半個地球,卻最後就連一個小小愛爾蘭也失去。愛爾蘭獨立戰真的是世界歷史上最為莫名其妙的歷史,也是很少人所認識的歷史。


除了提出攬抄讓不列顛帝國在國際上的外交名譽稍為受損之外,幾乎沒有對於不列顛帝國造成甚麼實質的影響。可是當時的英國國王卻接受了這一套,認為愛爾蘭真的會攬抄整個不列顛帝國,也於是向當時愛爾蘭獨立軍提出了讓步。


這個歷史是相當冷門,也不知道對於近代歷史有甚麼影響。就是一個導火線要求獨立,然後開展了幾年的戰爭。也不知道是否英國軍隊很弱,又或者愛爾蘭獨立軍非常擅長打遊擊戰,一打就打好幾年。


可是儘管如此愛爾蘭獨立戰根本就處於劣勢。對於英國幾乎零影響。最大的優勢就是絕大多數的愛爾蘭人都支持這場運動。而英國議會也不可能批淮軍事管制計劃。也有一個獨立政府的組織,而愛爾蘭之父的政治手腕也是相當高明。


其實到了最後也沒有獨立成功,名義還是大英帝國的一個自治領。之後就發生了愛爾蘭獨立戰,其實大多數選民都支持英愛條約。但始終都為獨立分歧而展開了內戰。他們認為英愛條約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邦並不是真正的共和國,還要象徵式向英王效忠。


愛爾蘭獨立戰領導人柯林斯將條約描述為「實現自由的自由」。雖然沒有給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的自由,但是卻可以實現他們所追求的自由的自由。因為愛爾蘭自治領可以給予愛爾蘭一切所沒有的東西,在這個協議下愛爾蘭可以擁有自己軍隊和政治權利,幾乎和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無疑。


但依然有幾個限制。英國國王仍然是在愛爾蘭的國王。英國政府仍然繼續保留對愛爾蘭的統治,對外政策和一部分內政仍置於英國監督之下,議案也需要英王御准通過、推遲與拒絕。愛爾蘭自由邦正如所有自治領一樣,地位低於聯合王國,也就是說理論上說它沒有自己的公民。


然後這些隨着大英帝國解體,這些限制也名亡實亡,最終愛爾蘭成為了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如果沒有愛爾蘭內戰,或者愛爾蘭獨立戰還依然會繼續,直至完全獨立為止。不過愛爾蘭內戰後,愛爾蘭也元氣大傷。


其實最初愛爾蘭獨立運動領導人柯林斯也沒有想到英國政府會提出停戰協定。愛爾蘭獨立戰的導火線是1916年復活節起義。然後在1918年支持愛爾蘭獨立的新芬黨的支持率依然在45-48%之間,而當中105個選區中的25個沒有遇到對手而勝出。就這樣新芬黨就獲得了105席中的73席成為愛爾蘭國會最大議席。


也很難說高不高,我並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可是就算美國獨立戰最為核心的城市紐約,保皇黨革命黨之間的支持率都是各佔一半。


其實如果計算新全島的話,新芬黨獲得了 46.9% 的選票,在成為愛爾蘭自由邦的地區獲得了 65% 的選票。據估計,如果 25 個席位被爭奪,新芬黨將在全島範圍內獲得至少 53% 的選票。


其實議席六成抑或七成,又或者投票率五六成,也不代表甚麼甚麼。無論美國獨立戰抑或愛爾蘭獨立戰,獨立不是一條容易行走的道路。


在都柏林旅5月在該城進行了107次襲擊,7月進行了93次。對於共和軍來說是損失重大的戰役。可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十分成功和致命的游擊戰,英國政府得出共和軍不能在軍事上被擊垮的結論。


而共和軍覺得這並不能趕走英國人,彈藥也開始不足,於是決定將戰爭引向英國本土,襲擊一些經濟要點。直至停火協定限定後,就放棄這些行動。


其實彈藥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會令到愛爾蘭的所有戰爭都會接近趨向停頓。然後英國就突然傳來要求停火的消息。「坦白說,我們認為他們瘋了。」柯林斯是這樣評論。


從英國政府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場無止境的戰爭,造成英國人力財力損失不斷上升。更重要的是,英國政府因英軍在愛爾蘭的行為正面對嚴厲的國內外譴責。


簡單來說,愛爾蘭或者會攪抄整個不列顛帝國。或者英國會顧忌英國議會的動向,本來不列顛帝國就是由多元化民族所組成。蘇格蘭、愛爾蘭、英格蘭,以及威爾士等民族。又或者當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列顛帝國不再想纏繞這個深淵入面。不過最重要是英王有意停戰。


本來英國軍隊和警隊在愛爾蘭的暴行,就連英國國王也看不過眼。既然國王和首相都同意停戰,那麼作為部長也很難反對。不過大英帝國也不會冒住解體的風險,讓愛爾蘭完全獨立。自治領已經是英國最大的讓步。


不過英國對愛爾蘭的暴行確實引起民憤。拒絕為保安團與英軍提供情報,也經常提供在「跑路」的共和軍部隊「安全的屋子」與物資。要形容英國對付獨立運動的手段,真的是由美國獨立戰之後就沒有任何改變過。本來共和軍就得到愛爾蘭民眾廣泛支持。



留言